|
放开以来奥密克戎的光速传播,短短20多天全国感染率超过50%,许多城市感染率超过了80%,让人胆战心惊,备受冲击。
今天是元旦,相信国人最大的愿望是能将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海啸坏事变好事,通过快速感染实现“群体免疫”。那么,中国能创造一个实现群体免疫、从此终结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奇迹?
最近也有一种反正都要感染,不如早感染、早阳早过峰,认为大家都感染获得了免疫力就没事了的说法,这种想法显然是基于群体免疫思想的影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上述认识其实是对“群体免疫”概念的错误理解,以为群体免疫可以冻结传染病大流行。其实相反,群体免疫说到底是一种面对传染病流行无能为力而采取一种放任躺平的应对方式,是靠牺牲一部分人来实现保护整个人群的“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方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所谓“群体免疫”就是指生物群体大规模感染某种传染病,待康复后机体将自动产生对该传染病的免疫力,使病毒传播受到阻碍,从而确保这种传染病在将来不会再大规模暴发。
当初2020年3月英国约翰逊政府提出群体免疫的应对方法,英国首席科学家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的主要理由是,现在没有消灭新冠病毒的方法,会反复流行,不如让大家快速感染后获得免疫能力,实现群体免疫,让新冠大流行尽快结束。他提出人群感染率达到60%~80%,就能实现群体免疫。
因当初新冠致死率太高,实现群体免疫付出的生命代价太大,遭到英国科学界和民间的普遍反对,认为这个政府对人民的生命不负责任,群体免疫方案在英国无疾而终。
但是,国内外医疗界不少人仍然相信,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增强人群免疫力,实现群体免疫。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一直主张疫苗群体免疫。他表示,中国疫苗的有效率大概是70%左右,中国需要全部人口的80%以上接种疫苗,才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群体免疫。在2021年12月11日,他呼吁打疫苗加强针,说“中国疫苗接种要达到理论上群体免疫,接种率要达到全体人口的83%。目前我国已经有11.5亿人完成了全程接种,占了81.9%。我对今年底实现群体免疫充满信心。”
医疗专家们的这种提法无可厚非,人类现在除了开发疫苗和治疗药物之外,也没有对付新冠的有效方法。但他们对群体免疫概念的理解还是有问题,以为群体免疫了就没事了。其实群体免疫有一个前提:就是传染病毒不产生变异,才能产生群体免疫的效果。新冠病毒是不断变异的,和流感病毒一样,是根本无法实现群体免疫,一日感染、或接种疫苗终生免疫的。
回顾历史,群体免疫在欧洲历史上似乎有过经历,但其实是一段血泪史。天花在人类记载中有3000多年的历史,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5.5%。天花病毒曾反复在欧洲肆虐,人们只能通过自身抵抗力以及简单的隔离措施来与病毒作斗争。但天花感染者只要不死就获得对天花病毒的终身免疫力,不再感染。到16世纪,欧洲人摸索出与天花共存的办法,大量欧洲人在小时候感染轻度的天花,治愈率很高,这些人痊愈后终身都不再受天花病毒威胁,在某种程度上对天花产生了“群体免疫”效果。
但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南美洲,将天花、麻疹、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带入,却使毫无抵抗力和抗疫经验的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在短短10年内遭致命感染,天花夺走了美洲大陆约3000多万印第安人的生命,当时传播到美洲的传染病共计造成约90%的印第安人死亡,对印第安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由此可见,群体免疫在欧洲需要付出长期的代价才会有点效果,而短时间的感染只能带来灾难,南美印第安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人类后来在19世纪发明了通过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方法,由此开启了以疫苗增强人体免疫力应对传染病的防治方法。1980年人类宣布消灭了天花,在是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天花病毒不变异,人感染了一次就能获得终生免疫力,但新冠病毒是一种不断变异的病毒,从新冠原始毒株、到德尔塔毒株、再到奥密克戎毒株,每年都有新的变异,而人感染新冠之后,只有对同一毒株或同一亚型的毒株才有免疫力,对新的变异毒株并无免疫力,所以一旦毒株发生变异,即使感染率达到100%,也不会产生群体免疫效果。
而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也使不少专家期望的通过疫苗实现群体免疫的愿望落空。现在非常清楚,所有疫苗对防奥密克戎感染几乎毫无作用。所以尽管国内人群疫苗接种率高达90%,但在1个月内80%的人都被奥密克戎感染。因为病毒在不断变异,开发疫苗最快也得半年一年,当疫苗开发出来时病毒已经变异了,已经没有效果了,相当于的白干了。这就是目前人类医学界面对新冠病毒的窘境。
难道疫苗就对应对新冠没作用了?当然不是,现在得出的基本共识是,接种疫苗对防止新冠病毒感染没作用,但接种疫苗在产生、增强血液中抗体方面效果显著,能大幅减少人们感染新冠后的重症和死亡率。人们感染新冠之后产生的抗体也是如此,也主要是在血液中,会大幅减少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率。
人抵抗新冠病毒的抗体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鼻腔中的抗体,以防被病毒感染;另一个是血液中的抗体,以对抗病毒感染后的病症。
最近在《柳叶刀》旗下期刊《EBiomedicine》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感染或接种疫苗4周后,鼻腔开始产生抗体,但抗体增加水平有限,平均而言,鼻腔IgA抗体水平持续9个月就开始下降,并快速恢复至感染前水平。与之相比,血液中抗体于感染2周后出现,并在9个月后上升2181倍,此后一段时间仍高于感染前,并持续至少一年时间。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无论是接种疫苗还是感染新冠,都不能显著提高鼻腔IgA抗体水平。对比原始毒株、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奥密克戎在鼻腔内产生的抗体留存时间最短。这为奥密克戎反复感染提供了新证据。
被《Nature》杂志因此将曹云龙评选为年度十大人物、“新冠预测者”曹云龙接受采访时表示,近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BQ.1.1.10、CH.1.1、XBB等对于三针灭活疫苗接种者的血浆显示出严重的逃逸能力,导致几乎测不到抗体浓度。即使是接种三针疫苗后又感染BA.1、BA.2、BA.5乃至BF.7的康复者,其血浆对于最新的XBB等突变株的也下降到了抗体浓度接近检测下限。
更可怕的是,曹云龙表示,过去都是新冠单一毒株的依次更替流行,但去年9月之后,出现了上百种有流行趋势的突变株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出现现象,目前已知的变体已经超过500种。这些新毒株的特点是免疫逃逸能力都很强,能够逃逸BA.5康复者的血浆中和,也就是很可能造成大规模的再次感染,同时将来可能会出现几种变异株同时流行的局面。
许多专家说的“感染新冠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感染”并不靠谱。这种说法只对于同一毒株有用,如果出现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新毒株,过去感染产生的抗体就失效,就随时可能感染新毒株。而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各有不同,差异较大,有些免疫力有缺陷或弱的人,也可能很快感染同一毒株。目前国内报道的一些二次感染者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国际上一个人一年多次感染新冠已经属于正常状态,绝大部分国家在过去的一年都经历了3~4次重大感染高峰。
因此,希望靠群体免疫来终结目前面临新冠疫情飓风是不现实的。
现实很残酷,群体免疫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们必须丢掉幻想,直面现实,以求实科学的态度抗击疫情! |
|